[認真吃]浪費時間排隊的意義: Krispy Kreme
終於讓我見到KK甜甜圈的排隊人潮了,雖然只是冰山一角,但可以想像其總面積的遼闊綿延XD。眼睛看著別人打開用漂亮大大盒子裝著充滿糖霜漂亮的一圈圈甜蜜的光暈。但是我卻步了,逃離現場,放棄不吃甜甜圈。沿著這KK甜甜圈發展出許多有趣的社會討論,像是對特權的批評〈唐志中插隊買甜甜圈被批沒水準〉,或是批判台灣失業情況造成「太閒」的(「才排3小時」就買到甜甜圈,我們的時間這麼不值錢?〉,都圍繞著排隊這件事。
台灣人真的很愛排隊。排隊是生活裡常見的活動,其牽連了複雜的社會意義和文化意涵。排隊的場面時常令人連結到秩序、道德和教養,這些觀念便已經涵括了從社會結構到個體心態的不同層次。或者,排隊讓人想起因理性化的動作流程而產生的效率。再者,從秩序、效率的對立面來看,排隊現象還連帶了有插隊、推擠、特權、走後門、一窩蜂的著迷(追逐熱門商品或服務)等有著負面意涵的現象(李中邦, 2002)。
從KK的排隊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台灣人從一種軍隊與學校的排隊原型轉向以消費為導向的城市文化。空間社會學者王志弘(2005)分析,台北市的排隊文化是建立在「消費者─效能導向治理模式」,也就是說,這不是「太閒」所展現出來的失業與失能,而是看見一種全球化下的消費社會倫理。台北市近年引進大量的跨國商品,像是拉麵、馬卡龍、乃至於甜甜圈,全球品牌吸引台灣人投入全球的消費鏈中,推動了城市的多樣化(也許是商品的),自然的人潮聚集也沒什麼好批評的,反倒是十分有耐心的大排長龍頗能反映城市文化的變化,轉向由資本或商業促動的、消費領域裡的顧客—市民邏輯。排隊的顧客,也在排隊的動作裡得到一些有意義的反身,像是有顧客說:「去美國也會排,去日本也會排隊買,而且還會買回來台灣,…,在台灣當然也要排一下」,排隊此時對消費者來說是一種在地參與全球化的儀式。總之,不要把「排隊」看得太簡單了。
反正我沒吃到啦,在此許願,臉書阿臉書,我希望可以吃到一塊KK甜甜圈,當然是不要排隊的那種XDDDDD